蜜蜂通风口怎么回事
出现搓蜂板的原因是什么?请问蜂友如何解决?
“晴天气温超过30℃时,一些蜂箱的前壁上,分布着一大片蜜蜂,养蜂者以为是蜜蜂在扇风。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蜂虽然也是按扇风队列同向等距排列,但并未振翅扇风,而是将身体有节奏地前后晃悠,就像人在搓衣板上洗衣服的动作,这种现象称为“搓板”。
一、“搓板”现象的表现形式:
搓板蜂有时还伸吻在板上迅速卷擦,一掠而过,很象牛吃草。发生搓板时,巢内箱壁上、甚至巢框上也有许多搓板蜂,尤其冷蜂路的南面最多。搓板严重时,蜂箱下面甚至箱后壁的外面也有搓板蜂。揭开覆布后,搓板蜂很快就停止晃悠,过一会便解散去做其它工作了。大流蜜期发生搓板时,由于大量工蜂留在巢内搓板,采蜜量大幅度下降。中蜂也会发生搓板。”
二、“搓板”现象的内在原因:
工蜂搓板是因为蜂量、天气、蜂箱材质、通风口等影响了箱内温度、湿度,最明显的就是天热搓板。有蜂友连续三年都有发现,几群蜜蜂年年夏季搓板,他采取的措施是,掀开覆布一角,开大巢门,搓板现象就解决了。除此之外,凉凉经过查资料发现,搓板还有另一种说法,资料中说搓板是蜂群的保护作用,蜜蜂在搓板的同时,在搓板位置涂上了蜂胶、蜂蜡驱逐蚂蚁进入蜂群掠食蜂蜜。蜜蜂搓板的数量从几十只到两千只不等,时间在一刻钟到半个小时。最明显的是搓板的地方猛看到一道或一圈防护线,就像一座长城,蜂胶是蚂蚁的趋避剂,蚂蚁闻到蜂胶,有90%以上的蚂蚁不敢接近。
三、“搓板”现象防护工作:
有蜂友认为工蜂搓板是蜂箱有毛刺,搓板后蜂箱光滑了不少,由于无法验证真实情形,凉凉推测毛刺大概不是影响蜜蜂搓板的原因,光滑可能正验证了蜜蜂涂上了蜂蜡、蜂胶。这不正变相地提醒养蜂人接下来该进行防护工作了。土里撒下种子不管,也能结出果实,适当合理精细管理,产量更高、品质更优。蜜蜂从树洞、土洞进了蜂箱,规规矩矩生活,养蜂人学习养蜂知识,积累总结经验,根据情况,得当精细管理蜂箱,增加效益,双方都好。
蜜蜂蜂箱通风口应开在那个地方为好……巢门口过多会起到通风的效果吗
受家中老辈人喜欢蜜蜂的影响,退休后我在亲戚家的果园内办了个属于自己的小型中蜂场,由于得到了一大堆废弃的木板,就自己动手做蜂箱。因为起步时缺少蜂群管理经验,往往是很大的一窝分蜂群越养越小,甚至不少都养砸了。为了分析蜂养不好的原因,便根据木板的长短分别做了些大、中、小容积不等的蜂箱,大的蜂箱能摆放中一式巢框 15 个左右,小的只能容纳 6~8 个框。经过几年试养观察发现:在大箱内用活框养中蜂效果很好,小箱内效果最差。这种亲身体验与李紫剑先生的“蜂箱留余更科学”所述论点 (见 《蜜蜂杂志》 2011 年第 4 期) 不谋而合。2011 年,我场共损失中蜂 5 群,全部是在小箱中饲养的小群,其中飞逃 2 群,巢虫危害 2 群,另一群是蜂王交替时失王。2012 年初春,我决心将小箱合二为一改成大箱使用。1 自制中蜂箱的特点最初做的蜂箱完全按照养蜂书上的格式大小仿制而成。例如:在箱前板下沿开巢门;在箱的左右 2 块端板上方各开一个通风窗等,但贵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所以靠近巢脾的那个通风窗几乎全部被蜜蜂用蜡封堵,于是我将靠巢脾一侧的通风窗取消,即在左或右 2 块端板上只开一个通风窗,蜂群放在无窗一侧的箱端头,巢门也移到箱前板下沿无窗一侧,这种结构就形成箱内通风道从箱的一端巢门处进入新鲜空气,通过全箱从另一端窗口流出热、湿、污秽气体,使箱内通风道无盲区 (见图 1)。这样做的效果很适合本地气候特点,也适应了中蜂扇风是从箱外向箱内鼓风的生物学特性。现在我用的活框中蜂箱全部是这种格式。2 造成通风道盲区的原因与害处在将小箱合二为一的改造过程中,为了省事就将小箱的巢门保留了下来,改成的大箱巢门有的就设在了箱前板的中央,结果是从巢门口到无窗端的箱内空间,有 5~6 框的距离形成了通风道盲区 (见图 2)。开始投入使用时由于气温较低,蜂群一切都还正常,可到了 7 月份巢门口扇风的蜜蜂特别多,经常是比乒乓球拍还大的一片,到晚上 10:00也少不了几只。起初还认为是大箱内蜂旺拥挤而扇风,便开大巢门和通风窗,仍无济于事,当意识到是箱内通风道存在盲区造成的为时已晚。蜂群群势严重下降,箱内饲料几乎为零,巢脾陈旧变黑,脾上只有零星分布的封盖蛹,一派即将飞逃的景象。这与有的养蜂书介绍的“热应激”情况一模一样。将巢门口改到无窗端头近处后,同样是那群蜂,还是那个箱,在经历“夏衰”之后,蜂量不降还升,进一步说明了中蜂箱内如果存在通风道盲区,确实对蜂群伤害大。